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逐梦20载 | 研心逐梦绘新篇,创新领航向未来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12/4 来源:本站 浏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启航之年,同时也是重庆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发展的20周年。

回望来路,科创强企初心不改。公司始终坚持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企业重要精神内涵加以弘扬。20年来,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文化培育,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持生产科研双线推进,深度策划产学研用协调联动,推动重大科研项目落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今天,让我们跟随重大科研成果诞生运用的步伐,领略科创为魂的时代之韵,进一步擦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本色。

跨座式单轨交通平移型单开道岔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为打破价格昂贵的进口关节可挠型道岔的技术垄断,公司于2008年2月正式成立技术团队,启动跨座式单轨交通道岔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

2012年12月,公司自主研发的“跨座式单轨交通平移式道岔”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016年3月,全国首台跨座式单轨交通平移式渡线道岔设备下线,在3号线碧津站成功安装。该车站的投入运营成为了重庆单轨交通集成创新的典范,填补了国内跨座式单轨3.7米线间距折返道岔的空白。

平移型道岔渡线线形为完全光滑圆曲线,列车在曲线通过时乘客舒适度好,可使列车在载客折返时通过的时速达到30km/h。灵活精准的道岔,实现了各个大小交路之间的灵活转换,满足了不同目的地乘客的需求,提高了跨座式单轨交通运营组织水平。

跨座式单轨交通新型梁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为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探寻跨座式单轨交通工业化建造道路,2010年以来,重庆轨道院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总结国内外单轨建设经验,在PC轨道梁形态参数、结构体系、连接构件、全装配式建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工程试验与实践,研发了适用于重庆山地城市轨道梁桥体系全装配式建造技术和连续刚构轨道梁桥连接技术。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伸段工程、中车青岛四方机车厂跨座式单轨车辆动态试验线工程、中车长客重庆公司试验线和存车线工程及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T3B 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及配套建设等工程,累计获得专利26项,形成标准8部,发表论文5篇,出版专著1部,建立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标准体系及单轨梁桥成套技术体系,为单轨智能建造、绿色运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市民提供更安全、便捷、绿色和高效的出行体验。

基于空间效应的超大断面暗挖车站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服务品质的提升,轨道交通暗挖站周边环境复杂化、隧道断面超大型化、地下洞群密集化,难度和实施风险越来越大。结合发展需求及空间效应,公司技术团队首次提出了“软岩地区基于拱盖法的超大断面隧道洞内逆作法”、“预留T形岩梁岩柱法”及“扩大拱脚台阶法(单层初支拱盖法)”,研发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山地城市轨道交通超大断面暗挖车站成套技术。与此同时,首次提出了“陡倾顺层双洞小净距大断面交替开挖法”和“小净距隧道原位挑挖法”既有结构进行扩挖改造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小净距超大断面隧道施工风险。

历经多年研究,该项目累计发表论文26篇,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论文10篇,获得专利26项,出版专著2部,省部级工法4项,形成标准4部,并成功应用于30余座车站。

该项目成果完善了轨道交通超大断面暗挖车站建造体系,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超大断面暗挖车站隧道群,提升了轨道交通暗挖车站整体建造水平,推动了行业发展。

20年来,重庆轨道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设计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大胆探索,坚持创新,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认定,是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重庆市城市单轨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

图片

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荣获了菲迪克杰出工程项目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全国优秀设备工程监理单位等100余项殊荣;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8项,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奖2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6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40余部,参研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如今,重庆轨道院轨道创新平台已成为产业协作“桥头堡”、科创成果“展示厅”、人才交流“会客室”。


20年的创新发展,记录了重庆轨道院创新开拓已经达到的高度。20年的创新发展,标记了重庆轨道院自身发展、服务城市建设事业的又一个新起点。

乘势而上千帆尽,策马扬鞭正当时。一系列耀眼成绩,写满了20年步履坚定、埋头奋进的凝聚与累积。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重庆轨道院将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创新驱动助力产业发展出实效立新功。